查看原文
其他

被牺牲的“局部” :“苛政猛于虎”,水患何以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许倬云 槛外记 2023-11-30

按:中国四千年文明史是在与洪水的搏斗中揭开序幕的。美国学者费礼门(John Ripley Freeman)指出:“洪水在中国,危害人民生命为数之众,举世殆无其匹。”刘易斯(Mark Edward Lewis)指出,中国远古时代关于洪水的神话,不但提供了对通过等级分化的强制实施所建立的社会秩序的一般思想的戏剧性描述,而且被用来作为政治秩序的起源神话。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君权尚未形成和稳定的时代,刘易斯看到了治水事务中反叛者的反抗与最初统治者通过治水来强化君权的真实历史。在君权极端强化的明清时代,治水事务始终服从于政治需要、服从于维护君权的需要。


长时期里,淮北地区被称为“洪水走廊”,洪水对淮北生态的影响至关重大。淮北的洪灾是如何形成的呢?1680—1855年的近200年里,中央政府每年在淮北均要投入至少数百万两白银的治水经费,进行大规模的治水活动,为什么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水患问题呢?这些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中国传统政治密切相关。 

许倬云 / 序


读马俊亚先生著作《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三百年来,淮北百姓生活艰难,一字一句, 令人悲恻。

自古暴政都容易被人指出阙失,然而治河和漕运两件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竟然也招致一方百姓数百年无法自拔的贫穷。

说“苛政猛于虎”,善政也会引来洪灾!

作者指出,为了漕运和明代皇陵,刘大夏、潘季驯等一代治水贤臣,居然以淮为壑,让滚滚黄河倾入徐淮平原。

漕运有关北方千万人口的食用,还可以说得过去;所谓“凤阳根本之地”,皇陵之内并无骨骸,寝殿之中也无居人,居然以此为理由,使淮北生态完全改观。“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言念及此,深叹权力两字不可滥用。

自来研究生态变化者,可从种种角度考察其前因后果。真能如 这部著作一样,以绵密证据,找出元凶——错误的政策,如此者, 真不多见。




回顾历史,为了政权不惜工本,以致引发生态巨变者,比比皆是。

汉唐两代,都以关中为畿辅。汉代三选七徙,将关东富户豪杰一次又一次移居关中,长安四周,添了十余个城邑,这些卫星都市的人口,加上长安本身人口,使关中无法负荷,以致光武中兴不得不将首都迁往洛阳。

经过南北朝,长安常为战争之地。但是从北周以关中为基地,大量府兵驻扎关中。盛唐之时,关中人口大增,不仅有政府官员,大量军队,还有西来的番商胡贾,于是关中资源再度衰竭,武则天不得不时常就食洛阳。

更可惜者,关中树木作为柴薪砍伐殆尽,郁郁葱葱的终南山,到中唐时,树木已大不如前。关中植被流失,造成史念海先生所指陈的“河流侵蚀原地”。

今天, 八水绕长安的盛况,已完全不可再见。“周原芜芜”,今日破碎 不堪,这个经验,竟不为世人察觉。


在今天我们又见到首都人口剧增,调动南北资源只为此一个超大都市的食用和饮水。南水北调是巨大工程,对饮用水还有补充余地,但终究救不了地下水源干枯, 河北平原下陷岂止以尺计!





即使不谈首都面临的困难,中国经济发展,全国处处都有所营建,处处高楼大厦,一片一片水泥地,夺走了农田与植被。缺少了 植物覆盖,雨水不再能渗入土壤,而水泥地的反射热,又增加了许多大地暖化的温度。为了这些兴盛的表象,后代将支付无穷的生态 代价。


以上所说,只是我们亲眼目及,堪为痛心的一些现象。今天国人的环保意识已比二三十年前提高不少。我想我所指出的问题,都发生在生活之中,我们是不是也对于政策的设计和运作,应当以史为鉴,有所警惕。





这部著作中,提到淮北农家长久没有男耕女织的分工,妇女似乎没有发挥她们从事副业的生产力。这种现象,值得注意。但其中缘故安在,值得推敲。副产品的市场还在,副产品生产者也在, 原料不难取得,而农户生活艰困如此,除农田生产收入外,为何男女都不能在副业中找出路?作者必有很多研究资料,盼望他另有宏文,就此问题,作出分析。


许倬云 

谨序 

2008年6月24日



本文为许倬云为《被牺牲的“局部”》一书所写的前言。这本书是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经典著作,诚如许倬云先生所说,读此书“一字一句, 令人悲恻”。
作者马俊亚笔下的“淮北”在唐宋时代可是“鱼米之乡”,为何会演变为今天的“穷乡僻壤”?这是一个令域外人懵懂、本地人不忍的追问的问题,背后的真相,往往被“贫穷”“愚昧”“穷山恶水出刁民”之类的地域刻板印象所掩盖。
许多人都从种种角度考察过这一生态变化的前因后果。但是真能如《被牺牲的“局部”》一样,以绵密证据,找出元凶的著作极为罕见:
◎从权力所塑造的人祸中,揭示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底层社会的影响
作者马俊亚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怎样影响了淮北社会生态的变迁。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
◎从“局部”中看见以往看不见的真实中国社会
为了政权不惜工本,以致引发生态巨变者,比比皆是。《被牺牲的“局部”》书写的淮北极具代表性,让读者从“局部”中看见300年来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可谓“以小见大”。正如作者所说:
世界上没有哪条大河像淮河那样,被一条更大的河流蹂躏了近千年,最后竟被拦腰截去了整个下游;中国没有那个地方像淮北那样,被最高决策者作为“局部利益”,为顾全“大局”而牺牲了数百年......
◎一本不可多得的区域社会史佳作,宜提早收藏
本书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的造成了那些巨大的、破坏性的影响。它书写的是1949年之前的历史,却让我们可以看到,1949年之后的那场悲剧,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区域社会史佳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今次作者全面修订,在以往的基础上又多加考证、爬疏,使所用材料更加准确与丰富。宜提早入手珍藏。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包刚升:好政治的六个特征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
张维迎:真正发达的国家,会不计成本地做三件事
孟德斯鸠:论“十恶”
秦制两千年——走不出的历史循环
书生报国无他物:什么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大明朝还是垮了
被刀郎写进歌里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帝国的覆灭:大清国为什么会败给“小日本”
俞可平:影响帝国兴衰的六大决定性因素
雷颐:天朝体系和条约体系的碰撞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忆钱穆:学者不能急于自售,为时代风气所卷
许倬云: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只剩皮毛,不见血肉,没有灵魂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陈徒手签名书 | “故国人民有所思”再现荒谬时代对人性的扭曲
“长安不止三万里”:唐长安城的盛世潜流
没有国家可以在孤立中存在和发展
萧功秦:中美关系或正处于“珍珠港”前夜
陈寅恪盛赞傅斯年:天下英雄独使君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无法被文字记载的历史:1844-1879年镜头下的中国
张维迎: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他们点亮了灯,我们才开始恐惧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内藤湖南|清朝政治的特色
堪比《白鹿原》的“四棵杨”:直面动荡、复杂、禁忌的30年
徐晓:半生为人,无题往事
寻梦与归来:王道士之死
张鸣:土匪军阀比思想家更能创造历史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在荒诞中反抗,在绝望中坚持
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野夫:人生如戏,“一切皆在情理中,一切皆在意料外”
余下只有噪音:大音乐家马思聪,当年是怎么“润”出去的
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近代史上的“失踪者”
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